夫妻合作二十多年只为一件事:多榨点油 湖南农大有个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大幅降低加工1吨油茶籽仁成本
从不到30元,到超过200元,新技术让加工一公斤油茶籽效益获得很大提高。同时,制作成本也因此大幅减少,每处理1吨油茶籽仁需酶制剂成本,从1200元左右降到了24元以下。
湖南是油茶种植大省,也是食用茶籽油生产大省,湖南油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50%左右。如何才能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地提取茶籽油?设在湖南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做了长期技术探索,最终掌握了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本报记者陈张书长沙报道
6 月8 日,湖南农业大学,周建平教授正在做油茶籽油的实验。图/记者陈韵骄
【一场实验】
一瓢浆一杯水一份酶分离出油
一瓢浆、一杯水、一份酶、搅拌、分离、60分钟。
6月8日上午,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身穿白大褂的周建平教授,从玻璃分液漏斗下面放出了一杯145克重的金黄清澈的油茶籽油。6月份还不是摘油茶籽的季节,周建平是用已经研磨好的油茶籽浆来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验证实验。
“一瓢浆”,就是他从大塑料桶里打出来的一瓢棕黄色油茶籽浆,约300克。从树上摘下的成熟油茶籽,先要晾晒、100%剥壳,再进行壳、仁分离并去除霉变与坏的仁,然后快速烘干,最后超微研磨成浆,“要磨碎至微米级”。
“一瓢浆”倒入容器杯中后,周建平再往杯中添加一份淀粉酶和一杯纯净水,搅拌,摇均,提取、离心分离,将均匀溶液倒入玻璃分液漏斗里。
这“一份酶”怎么加,是周建平“水酶法”提取茶籽油关键技术之一。茶油提取的技术关键,是油料细胞的破壁技术,他在这个方向上经历了漫长的研究探索,才取得突破,与同类研究不同,周建平的方法不需要使用价格比较贵的蛋白酶、纤维素酶等酶制剂,只需要使用价格低廉又常见的淀粉酶即可,所以每处理1吨油茶籽仁需酶制剂的成本,从1200元左右降到了24元以下。
在实验现场,周建平从离心杯里倒出了均匀溶液到分液漏斗里,留在离心杯里的是茶籽湿渣。不久原本浑浊的液体慢慢分成了二层,上层呈金黄色,比较清澈,下层是棕红色液体,为茶皂素液。
“油的密度比水低,处于最上层,黄色的就是油;下层为茶皂素液,密度比油重,所以水先从漏斗里流出,然后油流出。”周建平说。30分钟过后,玻璃漏斗里的水全部分离到下面的玻璃杯,然后油开始流出漏斗。
【一项技术】
除了油还分离出洗涤剂和饲料添加剂原料
现场实验结束后,周建平从柜台上端出一盒白色粉末,“这就是茶皂素,从分离油茶籽油和湿渣后的废水中提取出来的。”油茶籽更大的利用空间是,油茶籽中含有12%左右的茶皂素和10%的蛋白质。
茶皂素是由茶树种子(茶籽、茶叶籽)中提取出来的,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天然表面活性剂,“以前老百姓常常用油茶枯洗头,就是利用其中含有茶皂素”。茶皂素可以用来生产绿色洗涤剂。
同时,因为茶皂素中含有丰富的多糖含量,还是非常优秀的饲料添加剂原料,这种饲料添加剂能有效增加禽畜抗病能力,同时能促进禽畜生长。经过水酶法提取后剩下的油茶粕粉可卖到1000元/吨,目前提取的油茶粕粉已作为饲料被用于养殖对虾,也有人用来喂鸡鸭。
【一次应用】
建立我国首条日处理能力30吨生产线
周建平说,压榨法分热榨和冷榨,热榨在受热后香味提升,但是会破坏营养物质;冷榨工艺营养成分能够有效保留,但成本高,市场接受度低。这两种压榨法不能有效解决油渣中残油含量高、压榨后需要精炼、精炼过程产生不良物质等问题。
除了传统的压榨方式外,目前油脂工业应用最广泛的是“浸出法”。然而温度控制不好,容易导致苯并芘超标。过度的精炼会产生有害物质如反式脂肪酸、多环芳烃等。值得注意的是,用作萃取的轻汽油易燃易爆,风险相对较高。
经过周建平多年实验总结,运用“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得油率稳定在93%以上,比原有常规压榨——浸出法得油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每100公斤油茶籽可多出油1.2公斤。
周建平发明的“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专利技术,经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技术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属世界首创,2004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10年正式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该项目系完全自主研发,成果居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后续研究被列为2013年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
2009年,湖南农业大学与湘潭一企业以产学研的方式,成立了“湖南农业大学油茶产品研究中心”。2011年8月,企业落户湘潭高新区。目前,周建平与设备生产企业合作自制或改制了一批关键设备,并在湘潭高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日处理能力达30吨的生产线。
[两个故事]
机器不是捡来的就是改装的
1988年左右,在湖南农业大学动科院的走廊上,周建平看到一台1958年的已报废牛奶分离机,他如获至宝,自掏腰包请几个工人抬进了实验室。这堆废铁就成了他水酶法实验主要的提油设备,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每次使用“沉降式离心机”卸料时,都要将30多公斤的转鼓从离心机上搬下来,才能将液体与湿渣倒出来,每天这样来回搬上搬下,手经常磕破流血。
利用这台离心机,周建平在自己的实验室组装了一条油茶籽“水酶法”提取生产线。线上的设备,不是他“捡来的”,就是他“改装的”。例如,为了解决油茶籽研磨技术难题,他曾经背着原料到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研磨实验设备。一次食品机械展览会给了周建平启发,于是他从双峰县青树坪镇购买了一台重达50公斤的设备,通过改造,基本满足了研磨实验的需要。
农学专业跨界研究,妻子当助手
周建平1955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77年考入湖南农学院,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当时,“湖南拥有世界最好的木本油料——油茶籽,却生产不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1987年,受国外一种精制色拉油的优缺点启发,学农学专业的他,开始“跨界”研究新的油茶籽加工技术。
当时面临“三无”窘境:无专用的仪器设备,无科研课题经费,又无专用实验室,白手起家的周建平到处化缘筹建实验室,甚至搭上了在本校农学院工作时做分析检测应得的劳务费。由于那时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也是当时最低的技术职称了,单位里谁也不愿在这注定不会有什么前途的研究上“耽误青春”,周建平只好把自己的妻子郭华“拖下了水”,索性开起了“夫妻店”。
周建平的妻子郭华一直是他的动力和拍档。郭华当助手很给力,她本行学化学,又精通食品工程原理,实验中的检测等工作她一手包揽。
经过20多年来的潜心研究,他们终于突破了油茶籽脱壳等关键技术,实现以纯净水为提取剂,辅以食品级酶作用提取油茶籽油的全新技术跨越。
(转自2016年6月25日《潇湘晨报》A06版晨报事件 作者:陈张书 网页链接:http://www.xxcb.cn/event/hunan/2016-06-24/905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