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这些学科入选“双一流”?中外第三方评价作用不可低估

时间:2017/09/28 19:28:00  来源:   作者:   点击:
    日前,我国首批“双一流”名单尘埃落定,共计140所高校、465个学科榜上有名。业界普遍认为,这份名单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平稳过渡、继承创新,同时也兼顾了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自从“双一流”名单发布后,也有一些业界人士围绕这份名单进行了一些讨论。笔者经过各种数据验证发现,中外第三方评价结果对“双一流”名单的生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双一流”建设学科遴选采用了哪些第三方评价结果?

 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其中,在竞争优选环节注重使用第三方评价结果作为优选的参照系。从三部委答记者问来看,遴选工作“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

 虽然官方渠道并未直接揭晓遴选过程中究竟使用了哪些第三方评估结果,笔者的研究团队在采集了几大主要国际、国内第三方学科评价结果数据,并且与发布学科名单进行仔细比对后发现,相关第三方学科评价结果与最终入选学科名单之间存在较为可靠的匹配关系。

  

 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仍然是最具分量的中国特色评价体系之一。

 观察入选名单发现,有43个一流学科的建设单位仅有两所高校,均为相应学科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的前两名;其他建设单位超过2所高校的一流学科中,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前两名也都榜上有名,由此可见,2012年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前两名是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必选对象。

 

进一步以入选高校数最多的化学学科(25个)为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不少高校的化学学科在学位中心一级学科排名上并不十分冒尖,但是他们都在ESI学科领域排名中进入了全球前千分之一的位置,因此纷纷入选。湖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化学学科虽然在两项评价中均不甚理想,不过两校的化学学科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也顺利入选。

 

笔者还发现,若干只有一所高校入选的学科名称与教育部一级学科名称并不匹配,如社会政策与管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会计与金融、统计学与运筹学、艺术与设计等学科领域,这些学科名称与英国的QS学科排名体系下的学科名称完全吻合,入选的相关学科均入围全球前50名,是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域,只是这些领域的建设口径和范围与传统的一级学科有区别。

  

由此可见,教育部学位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是“双一流”学科遴选的重要参考指标,ESI学科排名、QS学科排名和国家科技奖项等国际、国内指标是本次遴选的辅助参考指标。此外,笔者获悉,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结果的影响虽然在最终名单中难以发现端倪,但却也是前置考察的基础内容。

 如何利用第三方评价结果解释“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遴选?

 在把握了第三方评价对“双一流”建设学科遴选中的基本作用后,我们再来看每一所高校的遴选结果,就能够从中找到合理的答案。

 

 以入选情况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的A大学为例,该校此次共计入选了17个一流学科。这个结果略高于业界的普遍预期,主要原因是该校综合性、基础性很强,其强势学科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强势学科高度重叠,而业内人士此前预期,“双一流”建设学科总量控制很严,因此对其入选预期并不十分乐观。

 仔细分析相关第三方评价数据,A大学位列教育部学位中心排名前两名的学科只有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6个,哲学、中国史、生物学、生态学均排名学位中心学科排名第三,未能进入前两名,但是哲学同时位居QS学科排名全球前50名,中国史、生物学和生态学由于参评学科数量多,都位居学位中心学科排名的前5%。化学是其传统强势学科,尽管仅列第四,但其参评学科数较多,位居前5%,同时还上榜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和QS全球前50名。A大学物理学科规模较小,在各项评价体系的表现上并不占优,但是真正熟悉A大学物理系的人都知道该系在国际、国内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该学科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也为该学科的入选提供了关键指标。

 

 A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在学位中心一级学科评估体系下排名并不理想,但是材料科学学科领域位列ESI全球千分之一,化学、物理、高分子等相关学科都在从事材料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环境学科的入选提供了指标依据。此外,现代语言学并非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A大学该学科进入QS全球前50名,因此入选。而该校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等强势学科在国内外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却因为在国内评价体系中未能进入前两名,同时在国际评价体系中也未能显山露水,故未能入选。

 A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和药学的入选较为特殊。其中“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是QS学科排名设定的一个学科领域,实际上覆盖了机械、航空航天、制造等多个领域,A大学的材料科学、物理等学科领域有较为丰富的交叉研究成果,为其国际排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学科领域实际上与教育部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存在本质的差别。在2012年学位中心一级学科评估中只有11所院校参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位列前两位,已经占据了两个必进名额,其他高校即便实力很强,如果未能在国际评价体系中有上佳表现便无法入选。数据显示,药学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的只有两家,即排名前学位中心排名前两位的北京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A大学药学排名仅列第五,国家对药学领域的重点布局是其入选的重要前提,其发展基础也颇为出色:ESI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排名中接近全球千分之一,且在QS药学与药理学学科领域排名中接近全球前50名。

 “双一流”建设学科遴选寻求的是中外第三方评估的“最大可能性”

 此次“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遴选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和动态筛选都是按照循证决策的原则来开展的,证据主要来源于各类第三方评价。主管部门在选择第三方评价体系和评价工具的时候遵循了三条原则:权威性、影响力和高校认可度。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心审核评估、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和国家三大奖兼具了权威性、影响力和高校认可度三个特征。ESI学科领域排名和QS学科排名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尤其是QS学科排名只是一个商业性排名,其专业性和可靠性也受到业界的质疑,但是不可否认其在国际、国内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评价大学和学科的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所有业界人士的一致认可,此次遴选认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是共识度较为广泛、负面影响较小,同时也是最为可行的标准。

 

 此次遴选过程寻求的是中外第三方评估的“最大可能性”。

 

首先,在中国特色的权威评价体系中位居顶尖位置的高校优先进入候选;

其次,在国内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和影响的学科进入候选;

再次,在影响力最大的国际评价体系中处于前列位置的学科进入候选。

 

我们可以看到,在最终入选的学科中,“西方不亮东方亮”,“东方不亮西方亮”,“东方西方同时亮”的情况都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单纯按照人才指标或论文指标作评价的弊端,有助于从各个侧面、多个维度对高校和学科实际情况进行评价,避免错过真正优秀的学科。

 即便如此,经过业界的仔细推敲,进一步给现有名单挤“水分”和挖掘“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遗珠”的声音仍然比较响亮。笔者认为,所有入选的学科都有入选的理由,所有错失的学科都有错失的遗憾,其中第三方评价对此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遴选的影响不容小视。

 

这次一流学科遴选工作,首次大规模运用国际、国内第三方评价结果作为遴选基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避免历史上一些评审中的人为因素、主观因素和太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很显然中外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可选择面还不够广,真正权威、有影响力和高校认可的第三方评价主体和工具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丰富。由于评价工具本身的缺陷,以及评价工具使用所导致的“水分”和“遗珠”问题也仍然有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摘自2017年9月26日文汇教育公众号,作者为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张端鸿

点击下载文件: